订阅方式
●关注中国皮革微信,即可进入微店订阅。 ●订阅热线:010-64337758 ●订阅QQ:729121769 ●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330
对超薄型绵羊服装革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重点介绍了超薄型绵羊服装革的蓝湿革制作,复鞣、加脂和干整理的控制要求。
对高档超薄绵羊服装革制作工艺中,各工序的工艺技术关键进行探讨,重点介绍如何操作控制工艺,使超薄绵羊服装革的软度接近布料,手感均匀一致,减少部位差,提高皮革档次和成革利用率、撕裂强度等,达到服装革标准的要求。
以制革准备工段中传统浸水、脱毛工艺(CSU)为对照,对酶助浸水、脱毛工艺(ESU)废液的生物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活性污泥作用下降解,还是自发降解,ESU废液的生物降解性都优于CSU废液。活性污泥能更快地适应ESU废液,同时ESU比CSU废液具有更高的可生物降解程度;ESU废液中65.5%的COD可以通过生物降解得以去除,而CSU废液的可生物降解率为58.2%。酶助浸水脱毛废液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说明,在制革准备工段采用酶处理工艺比传统的化学浸水、脱毛工艺具有更好的环境友好性。
利用热台偏光显微镜,研究了蓝湿革脱铬过程中,皮纤维的热收缩温度、收缩率及其收缩曲线。结果表明:浸水处理后皮纤维收缩率曲线的爬行期长,转折点不明显;经石灰、草酸、柠檬酸钠不同处理后的纤维收缩曲线变化趋势相似,曲线的转折点明显。草酸脱铬时间长,皮纤维收缩率高,收缩温度低;处理时间不同,纤维的热收缩曲线变化趋势相似。柠檬酸钠脱铬使皮纤维热性能增强,脱铬时间增加,皮纤维的热收缩率降低,收缩温度升高,收缩转折点明显。
以聚碳酸酯二醇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合成水性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树脂,研究了纳米TiO2对聚碳酸酯型聚氨酯黄变性的影响。确定了纳米TiO2的最佳超声分散条件:分散剂(六偏磷酸钠)用量质量分数2%、超声时间40min、超声功率900W、pH值7、温度35℃。通过测定黄变因子发现,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比普通聚酯合成的聚氨酯耐黄变性能更为优良,经纳米TiO2粉体改性的聚氨酯比未经改性的黄变程度大为降低。
研究了超细纤维合成革基布的磨面、人工粒面的制造、顶层涂饰工艺等超细纤维合成革人工造面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湿法移膜或刮涂法形成接着层,然后通过皮革涂饰技术进行顶涂,再通过压花可形成类似真皮粒面外观的超细纤维合成革。
以1~4个Kelvin力学单元的广义Kelvin模型和1~3个Kelvin力学单元的修正广义Kelvin模型为基础模型组,对顶伸状态下皮革蠕变实验数据进行了数学拟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皮革在顶伸状态下的蠕变应变函数ε(t)遵循修正广义Kelvin模型,置信水平均大于99%。其中,以1个Kelvin力学单元的修正广义Kelvin模型所表征的蠕变应变函数,可以作为在顶伸状态下皮革蠕变应变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在SBR反应器中,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研究温度和pH值对皮革废水进行短程硝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度为(31±1)℃,pH值为7.8~8.2时,亚硝化效果相对最好;另外,系统在加入碳酸氢钠-氢氧化钠缓冲液后,亚硝化率相对提高很多,说明,pH值是影响亚硝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用W/O/W双重乳液对氧化处理过的铬鞣废水中的铬(Ⅵ)进行富集与回收。研究了组成液膜的各物质和铬鞣废水中,各成分对膜稳定性和萃取率的影响,并对选择性富集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该方法对氧化处理过后的铬鞣废水中的铬(Ⅵ)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富集作用,回收率为99.3%。
从皮革及其制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相关禁用和限用法规,以及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解析。
针对目前市场上皮革厚度测定仪的功能缺陷以及使用不便问题,根据测量标准条件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开发研制了,完全依靠仪器本身实现5s定时锁定显示功能的"MH-YD1"型数字式皮革厚度测定仪,并就其设计、工作原理以及主要性能进行了阐述。
介绍了工业分包的发展历程及其概念,论述了工业分包对推进制造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全球皮革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在我国皮革和制鞋行业推行工业分包的有效途径及其应用前景。
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和特性,阐述了碳纳米管在化工、印染等行业废水处理中的重金属离子及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并对碳纳米管在制革废水处理和导电性皮革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综述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基本体系新的合成技术,包括核壳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和阳离子乳液聚合等,并介绍了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替代性研究进展。
金勇.男,1968年出生.四川资中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完员.博士生导师。专业背景: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皮革化工材料研发与应用,主要从事水溶性、水乳性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精细化工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高性能绿色制革化学品的合成.应用机理研究。1990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获高分子材料专业工学学士。同年在该校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就读硕士研究生.在徐僖院士和黄荣华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高分子合成方面的研完.并于199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同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制革中的应用研究;后在该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魏德卿研究员,于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4-2005年曾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完。从业期间,曾于1998年获中科院、中组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基金(98-17)支助.主持了"西部之光"项目"绿色环保型高分子鞣剂的研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醛酸高分子鞣剂与皮胶原相互作用及其清洁铬鞣机理研究"、"具有双亲结构支链高分子鞣剂的合成及其鞣制减排协同效应的研究":作为子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研究与发展重大项目"汽车坐垫革用皮化材料的研制(KY951-A1-604)"的相关研究:此外还承担.完成了中石化及一些皮化厂委托的横向研发项目。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同时申请并公开美国专利1项。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3篇,36篇为第一作者或文章联系人。现任中科院皮革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皮革协会技术专业委甄会常委、四川省皮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大学皮革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还荣任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若干省市科技项目等评审专家。现为《中国皮革》杂志编审,《皮革科学与工程》、《西卑皮革》、《皮革化工》杂志编委。
<正>~~